生產導向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亦稱生產觀念時期、以企業為中心階段。
由於是工業化初期,市場需求旺盛,社會產品供應能力不足。
消費者總是喜歡可以隨處買到價格低廉的產品,企業也就集中精力提高生產力和擴大生產分銷範圍,增加產量,降低成本。
在這一觀念指導下的市場,一般認為是重生產,輕市場時期,即只關注生產的發展,不注重供求形勢的變化 。
產品導向階段
(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 亦稱產品觀念時期、以產品為中心時期。
經過前期的培育與發展,市場上消費者開始更為喜歡高質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種特色的產品,企業也隨之致力於生產優質產品,並不斷精益求精。
因此這一時期的企業常常迷戀自己的產品,並不太關心產品在市場是否受歡迎,是否有替代品出現。
銷售導向階段
(20世紀30年代—20世紀50年代) 亦稱推銷觀念時期。
由於處於全球性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購買慾望與購買能力降低,而在市場上,商家貨物滯銷已堆積如山,企業開始收羅推銷專家,積極進行了一些促銷,廣告和推銷活動,以說服消費者購買企業產品或服務。
市場導向階段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 亦稱市場觀念時期,以消費者為中心階段。
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研發受到重視,加上二戰後許多軍工轉為民用,使得社會產品增加,供大於求,市場競爭開始激化。
消費者雖選擇面廣,但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所需。企業開始有計劃、有策略地制定行銷方案,希望能正確且快捷地滿足目標市場的慾望與需求,以達到打壓競爭對手,實現企業效益的雙重目的。
社會長遠利益導向階段
(20世紀70年代—至今) 亦稱社會行銷觀念時期、以社會長遠利益為中心階段。
由於企業運營所帶來的全球環境破壞,資源短缺,通脹,忽視社會服務,加上人口爆炸等問題日趨嚴重,企業開始以消費者滿意以及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長期福利作為企業的根本目的和責任,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這是對市場行銷觀念的補充和修正,同時也說明,理想的市場行銷應該同時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消費者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以及企業的行銷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